近日,我校城市与环境学院吴晓东副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上发表了题为“Exploring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lakes with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mplications for lake regime shifts”的研究论文。我校2021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林晓雯为第一作者,吴晓东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Ecological Indicators属Elsevier出版社旗下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重要期刊(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最新影响因子为7.4。
水下光环境影响营养盐循环与生源要素耦合,进而决定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然而,不同营养水平对水下光环境的影响仍不清楚。该研究团队于2022年通过全年的野外调查,首次对长江中游不同营养水平典型湖泊的紫外-A(UV-A)、蓝、绿、红和近红外光进行定量化探索。研究表明,UV-A 光在不同营养水平湖泊中始终表现出最快的衰减,蓝光、绿光、红光和近红外光在轻度富营养化湖泊中衰减最快,而在贫营养湖中衰减最慢。红蓝光比(R/B)年均值遵循轻度富营养湖>中营养湖>贫营养湖的模式。不同的光衰减率进一步导致了水下光环境的显著变化。轻度富营养化和中营养湖泊的水下光谱范围较宽,在空气和水面上以近红外光为主,而红光和绿光在水下0.5 m处占主导地位。然而,贫营养湖泊的光谱范围较窄,峰值明显。0.5 m以下水面以绿光和蓝光为主,而UV-A光比例保持在4%以上。该研究表明,浊度在不同营养水平湖泊中发挥着更普遍的主导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它在人为影响下对固体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的综合反应。未来需要加强对这两种污染物的监测,以保障沉水植物的恢复和生长,维持湖泊的清水稳态。
本研究获得了河湖健康智慧感知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HGKFYBP03)、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KF2024Y07)、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研究院项目(ZX2022QT046)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GYZX240413)等多项资助。
论文信息:Xiaowen Lin, Xiaodong Wu*, Jie Ma, Xuguang Ge, Nuoxi Wang, Shuang Peng, Chao Wu, Ye Yao. Exploring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lakes with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mplications for Lake Regime Shifts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5, 178:113909.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3909